Civic Tech(技能)共學週報第三十五期

Posted by 嘉鼎智能,115B實驗室,Huanry編輯 on 2022-10-05

Civic Tech(技能)共學週報|第三十五期 (2022.10.05)

Civic-Tech-35

前言

Civic Tech(公民科技)主要在於利用各種設計思維、溝通方式、新興技術等工具來推動各種社會倡議,而具有系統思維是利用公民科技各種工具的前提,關心整體系統而避免見樹不見林。

『Civic Tech(技能)共學週報』為『115B永續所得實驗室』內部整理學習使用,『永續所得實驗室』致力於推動社會團結經濟實踐,利用『系統設計思維』(system design thinking)幫助不同個人及組織連結全球經濟系統。
為實踐團隊間共同學習之理念,我們將每週整理各方面的資料、新聞、活動,與各界共享共學,並期待未來各種集智合作形式。

歡迎大家一同參與共學。

👉 點此加入 115B Slack 群
👉 點此或掃描二維碼加入LINE社群
公民科技共學群

如果大家有知道各種新資訊以及好的活動,也歡迎加入我們的LINE社群,分享給大家。


目錄


學習資料分享

系統思維

👉 Commentary: A.I. is not sentient–but we should treat it as such

由於AI被認為是客觀正確的,有許多決策會想要完全依靠AI。

然而,文章提到,實際上演算法,資料的導入過程等,都可能因為一開始的建立有偏見。代表AI也是需要被檢驗的。

基於AI的確是已經是幫助了許多預測的工具,這邊也並非建議是放棄AI,而是人與AI去共同組成更完整的決策體。

👉 Handbook of Collective Intelligence | Introduction

在Introduction裡,編者提到許多近代人類才看到許多快速的協作行為,互聯網技術、搜索引擎、維基百科。這些將許多人產生的智能成果已放在上面。
由於集體智能不僅僅是在個體腦中,而是在個體所組成的群體中產生。人與人、人與電腦的互聯,形成了集體智能的新型態。
從這邊可以看到工具,的確可以幫助把不同個體的智能去做串連,讓每個人不需要重新思考新的事物,可以利用既有的。另外也可以有更多時間,去發想新事物。
但在還沒看到後面章節前,也可以去猜想一下,工具是否會產生限制?例如,如果所有人都太過於依賴他人的智能,是否會造成智能的多樣性降低,而減少了智能?

上兩句話看似矛盾,但同樣在於是否有更多多樣性的產生。也就是這些工具是真正幫助團結智能,還是僅僅是統一智能。
如果是前者,則是一種加分的新型態。

如果是後者,則這些工具便反而因為幫助了效率,對集體智能產生了限制。

👉 Handbook of Collective Intelligence | The Wisdom of Crowds vs. the Madness of Mobs

本章中,持續提到「Adaptive market hypothesis(AMH)適應性市場假說」。

適應性市場假說」為由本篇作者「羅聞全 Andrew W. Lo」提出,是在考慮市場是理性的「有效市場假說」以及市場是完全非理性的「行為經濟學」中找到中間之道。

裡面特別是比對生態系統,如進化論中,生命是如何適應環境的改變,而進化的。

羅聞全雖在摘要及簡介裡,提到「有效市場假說」的限制,假設每個人是理性的,市場的價格會是平衡供需產生的結果。

用從演化生物學概念所發展的「適應性市場假說」來取代「有效市場假說」,去了解集體智能在這過程中如何演化,而何時會由群眾智慧轉為暴徒的瘋狂。

然而既使在「效率市場假說」中,已經可以看到,個人不管有各種資訊,以及有多高的智力,由於獲得的知訊都只能是片段,不可能凌駕於集體之上。

也就是群眾會凌駕於階層,金錢價值凌駕於愛情或榮耀作為動力。

「the collective intelligence of the market is a perfect example of the power of the crowd over the hierarchy and of the value of money over love or glory as a motivator.」

(這邊在效率市場假說的部分,看起來是把金錢作為集體智能的結果,所以凌駕於個人的愛情及榮耀。)

社會經濟

(暫無分享)

合作溝通

(暫無分享)

設計

(暫無分享)

技術


活動分享

10月12日

10月13日

10月14日

10月15日

10月16日

新聞分享

(暫無分享)


其他連結



Comments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