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ivic Tech(技能)共學週報第七十八期

Posted by 嘉鼎智能,115B實驗室,Huanry編輯 on 2023-08-15

Civic Tech(技能)共學週報|第七十八期 (2023.8.16)

Civic-Tech-78

前言

Civic Tech(公民科技)主要在於利用各種設計思維、溝通方式、新興技術等工具來推動各種社會倡議,而具有系統思維是利用公民科技各種工具的前提,關心整體系統而避免見樹不見林。

『Civic Tech(技能)共學週報』為『115B永續所得實驗室』內部整理學習使用,『永續所得實驗室』致力於推動社會團結經濟實踐,利用『系統設計思維』(system design thinking)幫助不同個人及組織連結全球經濟系統。
為實踐團隊間共同學習之理念,我們將每週整理各方面的資料、新聞、活動,與各界共享共學,並期待未來各種集智合作形式。

歡迎大家一同參與共學。

👉 點此加入 115B Slack 群
👉 點此或掃描二維碼加入LINE社群
公民科技共學群

如果大家有知道各種新資訊以及好的活動,也歡迎加入我們的LINE社群,分享給大家。


推薦活動

【公民議題大家來討論】擴增集智協力,協作準則的啟發之旅

🔶 活動時間:2023/8/25 2PM-4PM

加入討論《擴增集智協力,協作準則的啟發之旅》,迎接知識與智能的盛宴!深入探索ACIS協作指南的第六準則,展現擴增集智的魅力。由115B實驗室介紹再生經濟、經濟能量與人心智能的關聯,一同提出熱議議題,選出最熱門主題深度交流。線上線下同步進行,報名即可預留位置。不限討論主題,擴增集體智能、團結經濟、再生經濟,人心智能等都歡迎探討。參加者更可獲得參與者證明POAP,留下永恆記錄。期待與您攜手,開創美好未來!

👉 報名資訊


目錄


學習資料分享

系統思維

👉  How Will You Tell the Climate Story?

關於氣候變遷的概念傳達,與各種身邊訊息的傳達一樣,人們比較能理解故事敘事,而非邏輯。

敘事也是幫助人溝通協作的故事。文章講了幾種關於氣候變遷的常見敘事方式,每種敘事方式可能連結預期帶來的行動。

  • 犯罪故事:也就是有好人、壞人在故事裡,期待好人去對立壞人。以氣候變遷來說,壞人像是艾克森美孚,大量販賣有害產品,並扭曲科學事實。然而這樣的犯罪故事,可能也有機會變成好人壞人間的對立而解決不了問題。
  • 悲劇故事:人們不會意識到問題直到要滅亡。這故事可能帶來的缺點是人們無力改變的想像。
  • 極限:也就是大自然具有一些極限,認為要解決問題只有回到過去。這種敘事方法大多不太相信人類的創新能力可以對極限產生作用。
  • 技術烏托邦:與極限敘事相反,認為可以用各種新技術去解決問題,更蓬勃發展。這些人認為極限敘事的人,是退化。政客及運動家,特別喜歡以這種敘事方式。

各種敘事方式都可能有優缺點,但也會影響著我們決定未來該如何做。

雖然每種敘事方式都有缺失,但作者由與其他人訪談中的對話,有個概念打動他的心,也就是對於氣候變遷不絕望,當有許多人加入思考,便能推動改變。

👉   Thriving communities & the solidarity economy

文章開頭先討論繁榮的意思為何?

與作者的其他文章在講再生一樣,繁榮並非只有經濟面向,而是由許多不同的面向,像是心靈上的、自然上的、健康上的、社會上的。

以區域的社群為例,繁榮不是警考慮裡面的資源及能量,而是人類的創造力及關係的連結,並與共同協作、團結經濟等相呼應。

尋求繁榮不是要把既有的全部顛覆,而是更換思考問題的架構與基本假設,理解現在的基礎上哪些既有的部分可以重複利用、透過對話、思考與協作發掘新用途,就跟過去很多技術未成熟無法運用的能量,現在有機會可以去讓其轉換成為再生的源頭。

最後,提到了這些團結的行為和方法都並非要從頭開始,而是去採用許多已經被驗證的方法進行。

👉   What’s the best thing average citizens can do to fight climate change? Defeat Republicans in 2024.

作者以各種方式去提到氣候問題要解決的事很多,但先要做的是下架共和黨。

文章提到共和黨追隨者相信要解決所有的事之前,必須要先有自由市場,擴張經濟,而也因此造成了更多的氣候問題。從川普的例子來看,作者
認為民主在其中已經失效,也無法去改變其大多內部菁英的想法,能改的是不要被其領導。

也從圖表中認為共和黨已經被石化燃料業者買下,他們只會持續增加石化燃料更多。

關於碳足跡,奧美去設計出的宣傳方式,雖然看起來會幫助每個人去考慮氣候的正面性。然而期也可能是把企業的責任丟回給大眾,事實上這樣
過程一年減的碳都會被馬斯克的一段短途私人飛機的碳排給抵消。

提開文章進行反思,與台灣一樣,持續的政黨政治,才會是各種問題無法解套的核心。

當一個政黨變成統一的利益關係,便使得其持續收了特定團體的資金,在其中的人也因權力結構,也變得依照黨的指示而無法客觀去討論執行各種事務。

👉   Are Stirling Engines the Future of Renewable Energy Storage?

開頭提到了工業革命煤炭的蒸汽機,速度很快。但產生的問題包含燒炭大量但能量轉換效率卻不高,浪費了許多能量,高壓的水氣造成了許多危險。

史特靈發展的熱機概念,很大的增加能量的轉換效率。

史特靈熱機的運作與組成,需要包含幾個元素,如熱、工作流體、活塞、散熱器、熱交換器。

基本上是靠冷熱溫差使得熱轉換為功,如果冷熱方向改變,熱機的運作方向也會隨之改比。

熱機的應用不常見,例如可能無法用在如汽車這樣需要短時間發動的設備,然而其卻可以作為其他各種能量的輔助使用。
瑞典的Azelio團隊,則是將再生能源、儲熱設備與史特靈三者結合去運作。

史特靈循環中有兩個等體積過程,等體積意味著不做功,在低體積的時候是吸熱,高體積釋放熱。

在卡諾循環中則不是等體積,而是絕熱並做功,因此比史特靈循環少浪費了這兩段過程一吸一放所浪費的熱。

regenerator,再生器,則是嘗試將高體積放出的熱,再拿回低體積時使用,去減少浪費這個熱。

文章的影片中提到小史特靈機少了regenerator,如果有這個設計,可以幫助更多廢棄掉的能量再生。

另外,卡諾熱機、史特靈熱機,都各有兩段等高溫吸熱、等低溫放熱效果,卡諾熱機則可以將吸收和放出的熱的差完全轉換為功,但還是會損失熱。(低溫放熱)

而對於可以形成循環的熱機來講,卡諾機的效率為最大,與高低溫熱庫的溫差有關。(高溫比低溫差越大,則效率越接近100%)

或許這也可以思考ACIS循環過程,是不是有類似這裡溫度的概念,去幫助提升能量轉換效率。

另外,上面的regenerator也是提高效率的一部分。

👉  Green tech optimism is easier to prove than climate doom. Yet we don’t believe.

這一篇文章的敘事主軸,提到已有的淨零科技價格會越來越便宜,未來也不需要由政府支持便可以使大家使用得起,特別是用特斯拉為例去強調其購買價格越來越低。以這樣的敘事,認為淨零科技可以用簡單的加減乘除邏輯來說明淨零的可能性。作者認爲奇怪的是這樣簡單的邏輯卻沒引發大家相信。

另外有提到氣候變遷物理的複雜性,正反回饋極其複雜,計算會有許多誤差,然而卻有許多人相信氣候升溫的速度會大到6度。

與下面的 Solar Panels: Another Exercise in Magical Thinking 一文比對,可能這篇的計算方式過於忽略淨零技術可能的污染隱

藏外移。另外作者提到氣候物理時,似乎能提到的對升溫的反饋比降溫的反饋多及明確。

這篇文章的缺點,可能是過度樂觀,使人會忘記解決問題過程要避免的反作用。

然而優點,則可以帶來希望,就是未來並不絕望。

👉  Just for the record, gas is neither clean, green or sustainable

文章把天然氣正名為甲烷,因為掛上天然兩字,被誤宣傳為自然、對環境無傷害。

甚至,歐洲、台灣,許多國家偷換概念,將其作為淨零過程的過度能源,然而其造成的碳排及運送中的耗散,比碳能源增加更多溫室氣體。

在歐美也依然使用天然氣作為供熱,無視其危險性、對自然造成的傷害。

然而因為去年烏俄戰爭造成的能源問題,開始越來越多注意到過度依賴天人氣的問題,並轉向熱泵這樣依靠電力的供熱方式。

👉  Breakthrough Could Allow The US To Meet 450% Of Its Energy Demand From A Single Carbon-Free Source

一般會以為地熱需要在火山多的地區才能實現,然而美國去有的非火山地熱資源,可以提供美國4.5倍的能量所需。

既使如此,這在過去也有困難點,這些地熱使用法是鑽兩個以上的洞到地熱源,灌水進入一個地熱源,水蒸氣會由其他的洞口跑出,因而轉動渦輪發電。

要使水蒸氣夠用,地熱源附近要有許多可滲水的岩石,加強水的加熱面積。然而非火山的岩石的滲水性一般較差,難以滲水,造成地熱無法有效被採集。

過去處理的方法是鑽得更深,並以人工的方式使岩石碎裂,去增加滲水性。然而這樣的技術過於困難,並且碎裂不穩定。

Fervo則改變了現狀,其使用過去石化燃料採集的鑽孔技術,並且鑽了水平的洞,使得岩石穩定的自碎裂增加透水性。

這過程使得Enhanced geothermal system 增加了可能性。

關於Fervo,網上能找到許多中文資料,可以看其圖片去感受其作法。

從台灣的學者的討論,以及經濟不的能源規劃來看,可以了解過去台灣的地熱大多是傳統地熱,也就是接近上面提到的火山附近,例如大屯火山區的清水地熱。

然這樣的地熱,探勘需要成本,而不合適的話則相當於成本打水漂,因此少有業者加入。

另外一種是技術型,包含上面文章提到的增強型地熱系統(EGS),這在美國政策大量推行,另外還有先進型地 熱系統(AGS)、超臨界地熱系統(SGS)等技術。

然而台灣在技術型的部分多屬在在示範及POC。

目前台灣的再生能源主體在太陽能及離岸風電,今年似乎說是要比照離岸風電補助方式推動地熱,被稱為地熱發電加速元年。

然而這樣由上至下的推動方式,也擔心產生像離岸風電爆雷的狀況。

👉   Solar Panels: Another Exercise in Magical Thinking

文章中提到了,製造太陽能電池的製程需大量穩定能量,反而造成需要化石燃料,不可能靠太陽能自己或其它再生能源提供,並且從製造、運輸等等過程也持續的造成問題。

如果期待用效能提高、回收等機制,太陽能板的效能提高需要特殊的材料物質,引發了只有少數地區才能得到,或是引發生產新材料的各種問題。回收的部分,包含再使用需要的高能源、能回收使用的面向不多等等議題都被呈現。

最後提到了如果不用太陽能板,太陽能還是有很高的潛力,例如利用太陽能加熱,用史特靈機等方式去利用太陽能。

各種這些方式看起來比太陽能板的效率差,但實質上是每個人都可以簡單製作,使用上不需要很大生產設備的門檻。

協作溝通

👉   Recipes for Blameless Accountability

提到Google的反背鍋文化。

主要意思是重新去理解問責一詞,如果是為了懲罰,或簡單的結果導向,便無法找到行為與結果的因果性。

有些時候行為與結果間,不必然為因果性,獎勵好的結果或懲罰失敗的結果,文章提到都會產生反效果。

可以與之前的「Are you squandering your intelligent failures?」 去相呼應,去了解失敗的真正原因,而不是去迴避失敗。

設計

(暫無分享)

技術

(暫無分享)


活動分享

8月22日

8月23日

8月24日

8月25日

8月26日

8月27日

新聞分享

(暫無分享)


其他連結



Comments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