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ivic Tech(技能)共學週報第三十四期

Posted by 嘉鼎智能,115B實驗室,Huanry編輯 on 2022-09-28

Civic Tech(技能)共學週報|第三十四期 (2022.9.28)

Civic-Tech-34

前言

Civic Tech(公民科技)主要在於利用各種設計思維、溝通方式、新興技術等工具來推動各種社會倡議,而具有系統思維是利用公民科技各種工具的前提,關心整體系統而避免見樹不見林。

『Civic Tech(技能)共學週報』為『115B永續所得實驗室』內部整理學習使用,『永續所得實驗室』致力於推動社會團結經濟實踐,利用『系統設計思維』(system design thinking)幫助不同個人及組織連結全球經濟系統。
為實踐團隊間共同學習之理念,我們將每週整理各方面的資料、新聞、活動,與各界共享共學,並期待未來各種集智合作形式。

歡迎大家一同參與共學。

👉 點此加入 115B Slack 群
👉 點此或掃描二維碼加入LINE社群
公民科技共學群

如果大家有知道各種新資訊以及好的活動,也歡迎加入我們的LINE社群,分享給大家。


目錄


學習資料分享

系統思維

👉   曾被世界遺忘,泰雅族靠這招讓「比亞外」不怕「被斷電」

綠能在這裡的推動過程,也一度被商業化機構給覬覦。經過溝通後發現,這些商業組織所勾勒的「美好的願景」並非族人所想。

最後在於『我們住在這邊幾百年,都是老人家歷代下來守護的成果,為了永續。如果到了我這一代就結束了,我不知道怎麼跟老人家交代。』

在這樣的基礎上,回到了真實的需求,「能源自主」,而不是每次經過風災後,遇到如電網斷裂而需要外界的援助。

👉   Handbook of Collective Intelligence

網站版本序言中,描述了集體智慧至少在人類存在以來便已存在,從家庭、軍隊、國家、公司。

但是在新世紀,電腦、互聯網等技術也被引入了進來,增加了許多新的可能性。

這本書,以跨學科的方式去了解這些新的可能性,以及限制。

其中,「集體」代表由個體組成的群體,「智能」代表這些群體會展現出一些特性如感知、學習、評判、解決問題。

本書由不同作者撰寫,其中,兩位編輯,分別來自MIT及Stanford。

Thomas W. Malone 為MIT 史隆管理學院的教授,Michael Bernstein 為 Stanford 計算機科學的副教授。已經可以看到其跨學科組成。
而其它不同章節的作者,來自Harvard、MIT、Stanford、Carnegie Mellon、Michigan、Washington、IIT Delhi、Georgia Tech、Northwestern University、University of California, Irvine… 等知名學校。

由上可以了解其跨學科性(多元性),以及可能具有權威性(但也需小心掉入以菁英思維思考集體智能)。

👉   為何北歐人家裡大多沒雜物?比起「物品」他們更在乎「這件事」

文章以儲物費的概念,來解釋「有些東西留著更貴」。 回歸到空間,屬於人生活所使用。

物品也是為人所使用。但物的局限性,在於其所佔的空間,除非丟棄,則無法有彈性變動。

回歸到專注空間,應該是一種讓許多不同的事件在這裡發生的可能性,而脫離專注在物品上。(格物)

社會經濟

(暫無分享)

合作溝通

(暫無分享)

設計

(暫無分享)

技術


活動分享

10月5日

10月6日

10月7日

新聞分享

(暫無分享)


其他連結



Comments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