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ivic Tech(技能)共學週報|第五十三期 (2023.2.22)
前言
Civic Tech(公民科技)主要在於利用各種設計思維、溝通方式、新興技術等工具來推動各種社會倡議,而具有系統思維是利用公民科技各種工具的前提,關心整體系統而避免見樹不見林。
『Civic Tech(技能)共學週報』為『115B永續所得實驗室』內部整理學習使用,『永續所得實驗室』致力於推動社會團結經濟實踐,利用『系統設計思維』(system design thinking)幫助不同個人及組織連結全球經濟系統。
為實踐團隊間共同學習之理念,我們將每週整理各方面的資料、新聞、活動,與各界共享共學,並期待未來各種集智合作形式。
歡迎大家一同參與共學。
👉 點此加入 115B Slack 群
👉 點此或掃描二維碼加入LINE社群如果大家有知道各種新資訊以及好的活動,也歡迎加入我們的LINE社群,分享給大家。
推薦活動
【2/24 公民議題大家來討論】經濟自主X永續發展
🔶 活動時間:2023/2/24 2PM-4PM
2022年,「115B實驗室」舉辦了「永續發展 X 自主」的系列活動,為大眾提供了一個有趣的學習平台,讓參與者獲得對永續發展的廣泛認識,以及深入探討與永續發展相關的議題。
在前兩次活動中,參與者可以通過討論、辯論以及實踐來理解「選擇權利自主」,以及「能源自主」對永續發展的重要性,並自主探索和採取可持續的行動。
為了更加深入地探索永續發展與經濟自主的相關話題,本次活動將采用審議式民主的形式,以小組討論、互動活動和小組討論為主,讓參與者共同思考和討論有關「永續發展和經濟自主」的議題,並通過各種想法和經驗,提出與永續發展有關的提案。此外,我們還將邀請專家學者分享他們的研究成果,為參與者提供最新最全面的思考資訊。
對於這個議題,妳/你 是不是也有想要和大家一起想討論的題目或問題? 歡迎提出您想討論的題目。
👉 提案報名
👉 討論報名
目錄
學習資料分享
系統思維
👉 巴菲特加碼派拉蒙(+) 減台積電(-)
由最近巴菲特分別加、減碼的派拉蒙影業及台積電,兩者最大的差別,或許可以說正是在於「客戶群的人心智能」。
前者當然是必須要能打動收視觀眾群的心,才可能繼續訂閱其頻道;而後者雖然有其獨佔的市場地位,但畢竟只是代工業者,客戶考量仍以成本為主(品質或良率也還是反映在成本上)
👉 與摩根弗里曼一起穿越蟲洞(全1~6季)-穿越蟲洞第五季_05海洋會思考嗎
Comment1:
影片思考了海洋是不是地球所有生命的共同祖先?LUCA這與我們過去思考祖先為單細胞或過於簡單的生命形式不同,而是一種超個體生物。
影片又從新陳代謝、循環系統、免疫系統、思考、食物鏈、能量交換等等角度去看海洋是否是一種生命?是否會思考?
雖然影片沒有給出直接答案,海洋是否是生命?但也可以讓人重新思考何為生命、何為智能?
可以發現許多生命又是由不同小的生命共同組成,當其中的部分影響到整個系統時,系統會做出反應,會嘗試消除不良影響。然而過度反應,如免疫系統過度反應時,反而對整個系統有反作用。
這與COVID-19 一開始傳開的情況很像,許多病人因此不適是因為免疫系統過度反應,甚至會造成死。
當人死亡,病毒也無法存在。只有當共存時,才能持續。
影片中,有段用電訊號去思考包含大腦的智能,以及海洋包含的電訊號可能代表的智能。
但思考了後,或許電也只是訊息的一種載體,而實際上生命的互相協作,而組成更大的生命系統,整體和裡面的互動形式,已經顯現了智能。
Comment2:
由影片中 [微生物如何呼吸] 的這一節,說明自然界演變以適應外界環境變化,以達到生存的目的,這些變化是很難去臆測的。這些的表現也可以說海洋整體而言也是也具備某整程度的智能。Comment3:
海是否能夠思考,是否是一個生命體,是個有趣的話題。就如同股市一樣,其實不論是大海、市場、有機體、無基質,乃至於水都是一種能量的載體,只是在物理現象中,能量必須透過依附在某種載體上才能被觀測或運用,而生命也可能是能量+載體的一種現象。因此海洋應該是個生命體,但可能不是像人類般的思考。
👉 穿越蟲洞第五季_02真的存在“運氣”嗎?
影片從心理、運動等等最後到量子力學中的隨機性。
裡面似乎只有心理的層面有一度支持了運氣的效用,但是因為運氣在某一部份幫助人減少壓力,而可以表現得好一些。然而也無法全適用,裡面提到當壓力過小,也不行。太大亦會崩潰。
中間一段在講運動員的手感時,令人驚訝的是,手感不存在只是錯覺。
後面在講量子物理的部分,有個特別的觀點是,波的崩塌可能不存在,而是分成多個平行存在的世界。
手感的部分,特別在於,原以為不是隨機,可以被訓練,但實際上連續投進球的機率,遠比想像的高。象徵了人以為可控的事物,實質上有時不過是機率。
不過影片大多提到的除了運氣不存在外,哪些事物是可控的並未太多著墨。或許也可以去思考哪些是可以去共同改變的?例如裡面在討論機率時,有提到嘗試次數越多,可以讓某件事存在發生的機會越高。
也就是,雖然無法改變隨機性,但可以改變努力嘗試的次數。
協作溝通
(暫無分享)
設計
👉 How to use ChatGPT when working on design systems documentation
這篇文章開頭先講到 ChatGPT 或其他AI工具,永遠有其限制,不可以100%相信其得出的結果。然而也提到,我們也不該去害怕去使用它,當很好的使用,可以成為很好的輔助工具。
像是裡面以設計系統為例,其實往往困難的不在於寫出設計系統文檔,而是要如何使得使用的每一個人都能遵守文檔的規範。
而使用AI可以幫助更快的把大眾能習慣的文檔形式、框架給整理出來,並且簡化。這樣可以讓我們更專注於去修正給系統使用的每個使用者。
當懂得如何使用AI,而非依賴它,反而可以形成更好的集體智能。
👉 How I use ChatGPT as a UI/UX Designer Using ChatGPT Made Me A Better Designer
這篇文章寫了七種作者常利用ChatGPT的形式。
(暫無分享)
技術
活動分享
3月1日
3月2日
3月3日
3月4日
–
新聞分享
(暫無分享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