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ivic Tech(技能)共學週報|第五十九期 (2023.4.6)
前言
Civic Tech(公民科技)主要在於利用各種設計思維、溝通方式、新興技術等工具來推動各種社會倡議,而具有系統思維是利用公民科技各種工具的前提,關心整體系統而避免見樹不見林。
『Civic Tech(技能)共學週報』為『115B永續所得實驗室』內部整理學習使用,『永續所得實驗室』致力於推動社會團結經濟實踐,利用『系統設計思維』(system design thinking)幫助不同個人及組織連結全球經濟系統。
為實踐團隊間共同學習之理念,我們將每週整理各方面的資料、新聞、活動,與各界共享共學,並期待未來各種集智合作形式。
歡迎大家一同參與共學。
👉 點此加入 115B Slack 群
👉 點此或掃描二維碼加入LINE社群如果大家有知道各種新資訊以及好的活動,也歡迎加入我們的LINE社群,分享給大家。
目錄
學習資料分享
系統思維
👉 萬物密碼,神秘圖形揭示宇宙法則,生命也許是某種大能的奇特分身
影片裡面「混沌是時間的分型,分型是時間的混沌」
以股票來說,市場形成類似碎形的結構時,裡面隨著調配可得到更多人心智能。
有一點像裡面提到的某一個圖形的面積固定,但其碎形邊長卻是隨著時間累積可以無限長。
在市場中,許多人都希望可以在裡面做各種預期預測,然而隨著時間的增加,由於其是非線性,最終會產生不可預測的混沌。
然而混沌也不完全混沌,如影片題的,『碎形產生混沌,但卻有自相似性』。
可以將股價起伏當作碎形的基本元素,例如漲跌子,然後依照時間維度跌加就會形成現在的股價圖。而這個漲跌子基本上有三種分布,一種是隨機漫步也就是1/2,一種是趨勢增長,也就是漲略大於1/2,一種是平均回歸,也就是在趨勢後跌略大於漲。而調配掌握了平均回歸的部分,或是隨機漫步。成長指標則是衡量是否形成持續趨勢。
👉 熵增定律:為什麼熵增理論一下子讓好多人頓悟了?
裡面不僅僅討論了物理現象,也包含這如何用在生物現象、及社會現象。
「不主動做功」的「封閉系統」,「系統熵」會隨著時間增大,系統變得混沌。
而其實,如量子物理學家薛丁格所說,「生命」是減熵的過程。而影片也提到了「智能」也是減熵的一種表現。
而影片中也從「主動做功」去處理「不主動做功」,「開放系統」去應對「封閉系統」,最後體到更廣的「智能化」來抵抗
「熵增」。(我的理解「主動做功」、「開放系統」其實也是「智能化」的部分要素)
主動做功的部分,其中提到了『LUCA』,因為要抵抗熵所以需要主動做功,從單細胞演化為多細胞。
另外主動做功的部分也提到了訊息的梳理等等。
「開放系統」的部分,以華為為例,提到其如何透過更新換代其人員來抗熵。(華為還特別出了一本書談他們怎麼做。)
最後,更廣的「智能化」,則是熵減的路徑。
其中也提到的,這個過程的確是痛苦的,但有此才有生命力。
協作溝通
(暫無分享)
設計
(暫無分享)
技術
活動分享
4月10日
4月11日
4月12日
4月13日
4月14日
4月15日
4月16日
–
新聞分享
👉 Taiwan tech startup inspired by alien language that thinks in past, present, future | Taiwan News
根據《台灣英文新聞》這篇報導,此一台灣新創的集智系統,目前全球已累積6000名用戶。
創始人是物理奧林匹亞保送台大物理,然後雙主修數學系。
因為現有的筆記軟體發現不合用,而發展了這個工具,然後為了這個項目而休學。
介紹特別提到,去除以前關鍵字的連接不同筆記的方式,改用上下文的連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