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ivic Tech(技能)共學週報第六十九期

Posted by 嘉鼎智能,115B實驗室,Huanry編輯 on 2023-06-14

Civic Tech(技能)共學週報|第六十九期 (2023.6.14)

Civic-Tech-69

前言

Civic Tech(公民科技)主要在於利用各種設計思維、溝通方式、新興技術等工具來推動各種社會倡議,而具有系統思維是利用公民科技各種工具的前提,關心整體系統而避免見樹不見林。

『Civic Tech(技能)共學週報』為『115B永續所得實驗室』內部整理學習使用,『永續所得實驗室』致力於推動社會團結經濟實踐,利用『系統設計思維』(system design thinking)幫助不同個人及組織連結全球經濟系統。
為實踐團隊間共同學習之理念,我們將每週整理各方面的資料、新聞、活動,與各界共享共學,並期待未來各種集智合作形式。

歡迎大家一同參與共學。

👉 點此加入 115B Slack 群
👉 點此或掃描二維碼加入LINE社群
公民科技共學群

如果大家有知道各種新資訊以及好的活動,也歡迎加入我們的LINE社群,分享給大家。


推薦活動

【公民議題大家來討論】🎉 智享未來:探索集智力量,簡化世界 🌍

🔶 活動時間:2023/6/30 2PM-4PM

探索智能未來,精簡化世界!《智享未來》活動呼召您!以ACIS為主軸,我們將線上相聚,探討如何透過簡化獲得集智力量。活動內容包含主題討論、案例分享,自由提案議題,不限範疇。6月30日,下午2點至4點,快來獲得前所未有的啟發!立即報名,一同開創智能的未來!

👉 提案報名

👉 討論報名


目錄


學習資料分享

系統思維

👉   Hard Problem of Consciousness

這一篇文章探討意識、與智能(人心智能、人工智能)之間的關連性。

一部分關於何謂意識,另一部分關於許多人將其與智能混用。
智能的部分,以人工智能來說,已經被證實可以由物(電腦硬體)湧現出來出來。而意識,卻是個長久不確定的狀況。
意識與物,可對應到的身心,看法大概有三類,

  • 唯物:心由物理產生
  • 心物二元:兩者獨立存在
  • 唯心:一切包含物由心造

這幾個看法,是目前如陪審團爭論不休的範疇,例如犯人是否存在自由心智,影響到如是否該廢死的議題。

歷史學家兼暢銷書《Sapiens》的作者Yuval Noah Harar認為意識和智能是不同的概念,人類具備意識和智能,並將兩者結合起來解決問題,而人工智能只擁有智能。

AI先驅和圖靈獎得主Yann LeCun則主張意識是計算裝置的新興屬性,並認為人工智能系統發展出意識只是時間問題。

可以看出來,前者接近心物二元的思維,後者比較接近唯物觀。

量子力學的現象,並沒有說明會是哪一種,然而,從古典力學來說,只能是唯物論。但在量子力學觀測、與非觀測的獨立存在,使得後兩種可能無法被排除。

👉   Experts call for food industry change to address mental health

提到了腦資本的概念,但並非從資本家的角度,而是其對整個社會集體智能的幫助。

而食物行業系統,在不同層面都對腦、心智產生影響,文章中引用到的「Good Food is Vital for Brain Health So We Must Change
the Food Industry」
討論在幾個環節的影響,例如超加工食品的興起、西方飲食習慣、生產食物包裝等。

在政策的建議上,除了透過食物流通的渠道抑制上述的問題外,生產端也提到了需要推廣再生農業技術來改善生物多樣性,以及土壤健康。

👉   “Magic Dust” Could Genuinely Save The World.

文章裡除了考慮以玄武岩粉末進行碳捕捉,避免對大氣的影響外,也同時考慮了其是否會帶來其他傷害,因而用在農地上,這樣碳捕捉的養分甚至可以用在農地上。

實際上玄武岩風化的技術早已存在,UNDO並非去開採,而是去將這個方法變成碳權出售,再進行建立使用此方式的基礎建設。

👉   What is 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? EPA’s new power plant standards proposal gives it a boost, but CCS is not a quick solution

你知道嗎,碳捕獲與儲存技術其實是一個挺不錯的點子。就像我們都知道,再生能源的發展進展有些緩慢,所以我們可以考慮利用現有的發電方式,把產生的二氧化碳給捕捉起來,然後好好封存在地底下。這看起來挺合理的想法。

但是,實際操作起來確實碰到了不少困難。從捕捉、運輸到封存,每個步驟都需要仔細評估,否則很可能引發其他問題。而且,即使政府提供各種稅收優惠,我們仍然無法跟上碳捕獲與儲存技術的基礎建設需求。

儘管如此,從另一個角度來看,這些困境也可能成為能源業者轉型的推動力量。我們應該將碳捕獲與儲存技術視為一種可能的減碳解決方案,但同時也要積極推動清潔能源的發展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,才能實現更可持續且低碳的能源體系。

所以,總結來說,碳捕獲與儲存技術是一個可行的減碳方法,但並非唯一的解決之道。讓我們一起努力,推動清潔能源的發展,利用更多可再生能源,打造更環保、更低碳的能源體系吧!

👉   什麼是「碳捕捉技術」?是氣候危機解方,還是石油業者的漂綠騙局?

綠色和平,作為環團的活躍者,提出的文章則是又加劇對於CCS的質疑,不僅對減碳的效益不明顯,甚至打入老油田還可作為延續石化燃料的開挖。

相當於是向外募集CCS的成本,不僅沒有減到碳,並持續加劇了碳排。

這或許也是許多人對CSR、ESG議題的擔憂,看起來是花小錢來幫助環境、社會一小部分,但隱藏中增加的傷害比幫助的還大。

社會經濟

(暫無分享)

協作溝通

(暫無分享)

設計

👉   Double Diamond v4.1: an operating manual for designers using AI

文章討論了設計思考中的雙鑽石模型的迭代,以及當AI加入時的面對方法。

  • 在1.0版本,專注在從問題到解方中的4個階段,發現、定義、開發和交付。
  • 2.0版本則由1.0的線性版本,加入了創新框架,包含設計原則、方法庫和文化。
  • 3.0版本,則考慮系統設計架構。
  • 4.0版本,由於各種AI概念的活躍,不可避免的會被用上。然而由於AI的活躍,要擴增雙鑽石模型時,容易被這些工具帶跑。
  • 4.1版本的嘗試,是保留過去的各種內容,並加入了以人決策為主的AI擴展,以及平衡探索及數據。

各種的模型不斷的產生,然而,如文中提到,這是去擁抱下一步的嘗試,而不是去試圖找到最好的方式。
各種方式是一種審議、商榷的過程。

技術


活動分享

(暫無分享)

新聞分享

(暫無分享)


其他連結



Comments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