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ivic Tech(技能)共學週報第四十三期

Posted by 嘉鼎智能,115B實驗室,Huanry編輯 on 2022-11-30

Civic Tech(技能)共學週報|第四十三期 (2022.11.29)

Civic-Tech-43

前言

Civic Tech(公民科技)主要在於利用各種設計思維、溝通方式、新興技術等工具來推動各種社會倡議,而具有系統思維是利用公民科技各種工具的前提,關心整體系統而避免見樹不見林。

『Civic Tech(技能)共學週報』為『115B永續所得實驗室』內部整理學習使用,『永續所得實驗室』致力於推動社會團結經濟實踐,利用『系統設計思維』(system design thinking)幫助不同個人及組織連結全球經濟系統。
為實踐團隊間共同學習之理念,我們將每週整理各方面的資料、新聞、活動,與各界共享共學,並期待未來各種集智合作形式。

歡迎大家一同參與共學。

👉 點此加入 115B Slack 群
👉 點此或掃描二維碼加入LINE社群
公民科技共學群

如果大家有知道各種新資訊以及好的活動,也歡迎加入我們的LINE社群,分享給大家。


目錄


學習資料分享

系統思維

👉   Farhad Manjoo - Who Runs the World? Ants.

文章題了全球有兩萬兆以上的螞蟻。在地球上螞蟻已經活了一億四千萬年,知道如何與自然、聚落、不同物種間共存。

並且本能便有集體智能,取代個體特性。

相比下,人類雖然聰明,很有效率的發展許多事物,但造成了許多環境問題,而造成反撲。

於是很可能經過氣候變遷等狀況,人類可能不在了,螞蟻卻還能有各種適應方式。

👉   Learn, Unlearn, Relearn! — Quotidian

文章以不同方式講了學習的三階段。Learn-Unlearn-Relearn
從不懷疑的階段向單一人學習,再到發現每個學習者是有相悖的狀況自己來得到中心思想,最後了解每個不同人的脈絡是放在哪個位置。

裡面在講數字的學習,從整數、各類數字、複數的過程,其實也是從被動學習,再到小我學習,最後大我學習的過程。

一開始,只看到片段,整數。

然後發現無法死守著整數。有各種分數、有理數、無理數…等等的出現。在這樣的過程,一直發現互斥的狀況。

然後再到最後Relearn的階段,發現每種概念都不是互斥,只是我們的維度不夠高,就像是在複數中,前面的互斥概念都只是複數系中的某個點而已。

👉   Why Climate Change is Solvable

作者提到了,氣候變遷的悲觀者,或是宣稱大家只能全部去從事再生能源行業來解決氣候議題,都忽視了氣候變遷的複雜性議題,以及其具有改變的可能性。
其實許多不同的動作、行為改變,雖不是馬上便能帶來顯著改變,但卻可以帶來改善的時間。

  • 25%人口的社會改變,將會建立新的典範。
  • 技術的摩爾定律,會使得許多幫助的技術,在起初看不到效果,但卻能產生爆發性的成長。

作者從許多不同面向,肉食習慣的改變、再生能源的技術、大自然的恢復能力、法律對環境破壞的制裁、大學的測資行動、無燃料交通工具的普及…等等,去提到改變會造成的效應。
當不了解了整個系統的交互,可能會選擇悲觀、抱怨。但如果了解這些複雜的問題,都可以共同去推進、改善,也可作為解決這些議題的累積力量。

社會經濟

👉   Is Private Property a Form of Theft?

「私有財產是小偷的一種形式」由互惠主義、無政府主義之父Pierre-Joseph Proudhon提出,說法大致如下。

人是透過暴力來保護私有財產的,而暴力是不道德的。
一切私有財產來自土地+勞動力,土地本應該是大自然所有,卻變成少數人壟斷。

私有財產透過利息、租金、商業盈利等形式,給了壟斷者,相當於是從共有的
部分給偷過來。

作者思考,該如何修正?

  • 擴大私有財產制,只給少數人?
    • 這個模式不可持續,如果每個人都以此模式,不會有新的使用物產生,最終無法存活。
  • 回歸自然,完全不存在私有,每個人都可以任意索取?
    • 可能變成爭奪的世界,以及勞力重複使用的浪費。
  • 共產制?
    • 共產制使得全部人都有一樣的資產權,那誰願意付出勞力?勞力也是資產生產所需。

文章建議是要考量公平性的制度,例如私有的產產來自土地的都需要付給共有租金,而可以依造自己的勞力去始財產加值,勞力的部分則不需要。

合作溝通

(暫無分享)

設計

👉   Hybrid collaboration for UX teams

文章開頭提到了Garther 的四種協同工作工作模型,(是否同地 X 是否同調)。

每種模式有其適合場景,例如原型設計工作坊適合同地、同調,然而理論研究、開發衝刺則適合獨立。

文章提到了遠端工作的三個需要處理的障礙。

  • 人的自然傾向
    • 每個工具皆有其缺點,但當如果使用太多工具時,會造成分心,團隊需盡可能使用少數工具。
    • 設計師容易要求完美,但往往因此浪費許多時間在不必要的事,遠端會更為加劇。需要透過一些儀式、活動,使其在尚未完美時便發出內容、原型。
  • 信任建構
    • 平凡的協作互動是必要,在開始正式互動前,可以多出許多非正式互動,去了解彼此的特性思維,來幫助更好協同。
    • 每次有些小成功時,如果得到稱讚,可以幫助團隊了解自己在做的事是有意義的,而可以持續發展。
  • 對事情有共同的理解
    • 包含設計師間、與用戶間,有共同的內容來源。
    • 北極星的設定,使得成員能知道方向一致。
    • 人常常以為對方聽到的是自己想傳達的,但是往往不是,嘗試多去確認,以及期待溝通者做什麼動作。

雖然文章是為了遠端的困境去寫的,不過裡面的元素應該是在各種協作、溝通都會用到。

技術


活動分享

12月5日

12月7日

12月9日

12月10日

12月11日

新聞分享

(暫無分享)


其他連結



Comments: